广州荔湾区旅游景点大全

2024-12-26

荔湾风华:岭南明珠的文旅瑰宝

荔湾区,这片位于广州市西部的神奇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岭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得名于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的岭南胜景,是广州千年商都的发祥地和岭南文化的中心核心地。

这里,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 14 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 226 处历史建筑,传承着以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 为代表的 6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广州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曲艺之乡和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寸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待着您去探索、去发现。

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坐落于荔湾区中山七路。这座精美的建筑始建于 1888 年(清光绪十四年),至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竣工,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 “合族祠”。其建筑布局严谨,结构规整,采用 “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 的布局,以聚贤堂为中心,前、后、东、西四院相互映衬,六院八廊穿插其中,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等各个部位,皆展示了岭南建筑 “三雕二塑一铸一画” 的高超技艺。

踏入陈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精美的石雕。门前的一对石狮,造型威武,石狮子基座上的高浮雕精美绝伦,展现出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独特魅力。堂内的台基、台阶、垂带、墙裙、柱础等部位,也都有精美的石雕作品,其题材丰富多样,工艺精湛细腻,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鬼斧神工。

木雕则是陈家祠装饰艺术的精华所在。以浮雕和镂雕工艺为主的木雕作品,遍布在屏风、梁架、装饰、神龛等各个角落。中进院落里的双面镂雕屏风,雕工精细,层次丰富,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后进大厅里的 11 座 8 米高的木雕神龛罩,更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镂刻着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美轮美奂,尽显木雕工艺的极致之美。

砖雕艺术在陈家祠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正面外墙上的 6 幅大型砖雕,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透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由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这些砖雕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鸟鱼虫等,画面栩栩如生,宛如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镶嵌在墙上,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图” 等砖雕,更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旁的诗文雕刻,也为其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陈家祠的陶塑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用作脊饰的陶塑共有 11 条,其中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 27 米、高约 4 米,共塑 224 个人物,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杰出作品。陶塑人物之下的彩色 “八仙贺寿”,更是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氛围。这些陶塑脊饰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多样,在光影的照耀下,仿佛神仙下凡降福、历史人物再现,让人陶醉其中。

灰塑也是陈家祠的一大特色。用石灰加上发酵后的稻草或草纸锤炼而成的草筋灰、纸筋灰,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最后绘上色彩。陈家祠里的灰塑累计总长 2000 多米,分布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等部位,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吉祥图案、花鸟鱼虫等。这些灰塑作品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为陈家祠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气息。

铁铸工艺在陈家祠也有精彩呈现。聚贤堂堂前白石露台的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形成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反差,其通透立体的造型,如 “麒麟凤凰送玉书”,别具一格。露台栏杆的柱头采用镂空技法,雕有菠萝、杨桃、仙桃等岭南佳果,寄寓着陈氏子孙终年以果品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陈家祠还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馆内收藏珍品及现代工艺精品共计 20000 余件,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涵盖了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绣、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雕塑技艺,这些珍贵的文物,犹如一部生动的岭南文化史书,展示了岭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沙面岛:欧陆风情的历史长卷

沙面岛,这片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的神奇土地,犹如一颗镶嵌在广州城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曾是广州重要的商埠,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在古代,沙面岛便是国内外通商的要津和游览胜地。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商船往来频繁,贸易繁荣昌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然而,鸦片战争的硝烟改变了它的命运,自 1861 年起,沙面岛沦为英法租界,成为了 “国中之国”,直至解放后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如今的沙面岛,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生动缩影。岛上保存着众多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宛如一部部凝固的历史史诗,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岛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露天建筑 “博物馆”。漫步在沙面岛,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欧洲的小镇之中,浓郁的异国情调扑面而来。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露德天主教圣母堂的哥特式尖顶,它高耸入云,仿佛在诉说着神圣的故事;汇丰银行旧址的巴洛克风格塔座和罗马式多立克双柱,展现着昔日的辉煌与繁荣;沙面基督堂的英式建筑风格,庄重而典雅,让人感受到宗教的宁静与庄严。此外,还有海关馆舍、英国雪厂、广东外事博物馆等历史建筑,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您细细品味。

沙面岛不仅是历史建筑的宝库,也是文化交融的舞台。这里曾是外国租界,西方文化与广州本地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如今,岛上有许多特色小店、咖啡馆和餐厅,您可以在这里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也可以享受到地道的欧式佳肴,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

在沙面岛,您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珠江夜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珠江两岸的灯光璀璨夺目,与沙面岛的欧式建筑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您可以沿着江边漫步,感受江风的吹拂,欣赏这迷人的夜景,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上下九步行街:商贸繁华的岭南画卷

上下九步行街,全称 “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位于荔湾区南部,东起上九路,西至第十甫路,横贯宝华路、文昌路,全长 1237 米,面积 11726 平方米。其历史可追溯至 6 世纪 20 年代,彼时便已成为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得名 “西来初地”。宋代形成西关最早商业聚落,清代因 “十三行” 被焚,商业逐渐迁入,至清末成为广州重要贸易中心之一,1995 年正式开通成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这里的骑楼建筑连绵千米,始建于清代,融合南欧建筑特色与中国北方满洲式装饰,保留西关传统风格,适应南方气候,为商户和顾客遮阳挡雨,形成独特街景。漫步其间,“门前倩影”“老车夫”“凉茶档” 等雕塑展现昔日西关生活情景,让人感受浓郁岭南风情。

上下九步行街集商业、文化、美食于一体。主街汇聚众多老字号,如陶陶居、莲香楼等,保留传统广府风味,也有国潮风尚店铺,引领时尚潮流;辅街则有各类特产店、美食摊位和文化市集,满足不同需求。在这里,既能品尝到虾饺、肠粉、云吞面等经典粤式美食,也能购买到腊味、广式月饼、鸡公榄等特色手信。此外,附近还有华林寺、锦纶会馆、永庆坊、平安大戏院等景点,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十三行博物馆:海上丝路的商贸传奇

广州十三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辉煌篇章。其起源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后,招募有实力的商家作为外贸代理,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早期外贸代理洋行的代表,也是清代中国三大商人集团之一。在 1757 年至 1842 年这段时间里,广州十三行更是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垄断了中外贸易长达 85 年之久,将广州打造成了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其贸易额迅速增长,洋船多达年 200 艘,税银突破 180 万两,占广州地方财政收入的 60%、清政府年关税收人的 40%,造就了盛清时期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在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现广州文化公园)上,矗立着一座展示十三行辉煌历史的殿堂 ——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该馆成立于 2016 年,占地 306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6090 平方米,是一座专题性历史博物馆。其常设展览包括 “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 和 “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馆藏文物全部由中外热心人士无偿捐赠,截至 2024 年,馆藏文物超 5000 件(套),这些文物见证了十三行曾经的繁荣昌盛,也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商人群体、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历史事件,展示了粤商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岭南人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激励着广州人民在谱写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走进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空隧道,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层的 “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通过 “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 和 “走向近代” 等六大部分,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生动地展示了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近百年历史。在这里,能看到昔日十三行船舶聚集、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也能了解到十三行行商的传奇故事和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二层的 “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则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外销工艺品,这些文物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木雕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等,展现了广州人民的勤劳、智慧及才华。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专项收藏,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为研究广彩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实物资料;通草画收藏题材丰富,包罗万象,这一失传多年的羊城珍宝,见证了清代广州的繁荣和活力以及市井百姓的生活风貌,为深入研究十三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依据。

馆内的镇馆之宝 “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静静地放置在展厅中央,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只大碗是外国商船抵达广州后专门订制的纪念品,碗中心的 “1757” 年号标识,与十三行的辉煌历史紧密相连。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艺,让人不禁感叹当时中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广彩开光花卉人物纹冰壶色彩富丽、绘工精美,外腹壁开光图案绘有庭院人物奏乐图,壶顶上配有双狮耳,也是藏家热捧的精品。这些广彩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品,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通草画则被称为 “东方明信片”,它用中式的纸张,采用西方的绘画原理,描绘东方的市井风情,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其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题材写实性强,在当时出口数量巨大。通草画的画面展现了清代广州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和百姓生活,让人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此外,广绣、牙雕等外销工艺品也各具特色,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而著称,在清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出口海外;牙雕作品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展现了中国传统雕刻工艺的高超技艺,这些工艺品都曾在全世界的上流社会掀起一阵中国风审美热潮,彰显了广州的工匠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

永庆坊:新旧交融的活力街区

永庆坊,这片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恩宁路核心区域的神奇土地,宛如一颗镶嵌在老城区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名字源自恩宁路 99 号永庆大街,在危旧房修缮改造后,改挂 “永庆坊” 三字,保留了青砖屋、红砖房、趟栊门、满洲窗、石板路等元素,拥有广州保存完整的骑楼建筑群,诞生于 1931 年,是近年广州旧城微改造的文化新地标,被誉为 “广州最美骑楼街”。

清朝时期,广州西关成为了广州商贸中心,商业建筑 “骑楼” 应运而生。1931 年,恩宁路骑楼街诞生,永庆片区包含其中。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这片区域面临着危旧房集中、安全隐患等问题,改造迫在眉睫。2006 年,广州市启动了包含永庆坊在内的恩宁路旧城改造项目,2016 年 9 月 30 日,永庆坊正式开园,一期为创客小镇 “永庆坊”。2020 年 8 月 22 日,永庆坊正式挂牌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开启了广州市首个非遗街区,于 2022 年 1 月 10 日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之一,并在 2022 年 7 月,被命名为第九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庆坊景区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集聚了一批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手工印章雕刻、剪纸、西关打铜、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历史建筑包括李小龙祖居、詹天佑纪念馆、八和会馆、銮舆堂、宝庆大押等,尽显岭南特色。2018 年 10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期间,亲临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视察,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如今的永庆坊,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都市生活新地标。这里有传统的茶馆、戏院、手工艺品店,也有现代化的咖啡馆、书店、艺术画廊等,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在这里,您可以漫步在古老的骑楼间,欣赏精美的建筑装饰,感受岁月的沉淀;也可以走进非遗街区,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领略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在特色店铺中挑选心仪的纪念品,品尝地道的广州美食,让味蕾尽情享受盛宴。

荔湾湖公园:城市绿肺中的诗意园林

荔湾湖公园坐落于荔枝湾的故地,位于荔湾区泮塘地区,东至龙津西路,南至西关上支涌下游,西至黄沙大道,北至中山八路。这里历史上曾大量种植荔枝,公园建于 1958 年,由群众义务开挖而成,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湖面约占三分之二,1960 年被正式命名,由前民盟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题写园名,是当时广州市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三大市政工程之一。

荔湾湖公园以湖泊为主体,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组成,园内亭、台、榭、廊、轩、阁掩映于碧波绿树之中,树木成荫,杨柳依依,绿草如茵,桥曲栏回,亭台楼榭,贻水石桥,湖渡辉映,好一派南国风光,是一座集游览、文体、娱乐、休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园内设有各种游乐设施、健身场馆、国际标准的游泳池、游艇、宝宝乐园等,还有饭店、酒廊、小卖部、烧烤场等服务设施。在小翠湖的浮香坞设有茶艺乐园,游客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坞内展示的名家字画和工艺珍品;如意湖拾荫洲设有雾插室、组培室,是名贵稀有品种的花卉苗木培育欣赏区;五秀湖的全市最长的贴水长廊,由桥、亭、廊、轩组成,全长 192.8 米,亭壁辉映,景色宜人。

1985 年评选出的荔湾湖八景 —— 花坪舞缘、榕荫歌声、玉湖泛舟、荔拥虹桥、仙祠古渡、春波松影、紫微秀径、沙渚菰蒲,都是游览荔湾湖的好景点。与荔湾湖公园相伴的是广州市三大园林酒家之一的泮溪酒家,这是中外宾客品尝广州美食的好地方。此外,公园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如音乐会、民俗展示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粤剧艺术博物馆:粤韵悠扬的文化殿堂

粤剧艺术博物馆,坐落于荔湾区恩宁路 127 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承担着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重要功能,北岸则是文物修复、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的所在地。

当您踏入粤剧艺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精美的园林景观。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错落分布着六组院落空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以传统建筑工艺、技法与高标准材料相结合的木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为装饰亮点,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世界。园林中心的纯木结构临水戏台 —— 广福台,更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建筑,也是十景 “广福首唱” 所在地。广福戏台为重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建筑,三开间,面阔 11 米,高 9 米,进深达 9.5 米,在古戏台形制基础之上配合整体场地布局设计,紫铜瓦屋面庄重浑厚。其舞台背板正中的砖雕屏风《六国大封相》,高 370 厘米,宽 340 厘米,雕刻深度近 40 厘米,精湛技艺荣获 2015 年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是广府砖雕的当代杰作,让人不禁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所折服。

博物馆的建筑不仅精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融入了岭南传统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嵌瓷、彩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并结合当代艺术创作,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粤剧的历史与文化。为了尽量还原传统风格和特色,建设所用砖、瓦是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而来,共收集到 22 万块青砖,再通过切割打磨,做成小块青砖片贴到墙上,突出古朴的效果。馆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戏台水池,都十分精美,回廊月门穿插其中,花格小窗移步换景,就连园中果树,也大有 “粤味”,龙眼树、荔枝树、杨桃树、芭蕉等应有尽有,到了收获的季节,岭南佳果香飘满园。主景假山选用英德英石制成,重达 2500 吨,分为主峰、副峰。假山主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副峰山径石梯上落交错,形成一条盘旋绵延 100 多米的山中之路,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之美。

粤剧艺术博物馆还是一座藏品丰富的宝库。截至 2024 年 4 月 25 日,馆内已有 5000 多件 / 套各类藏品,重要馆藏有绿色胶片男蟒、民国粤剧樟木衣箱等。这些藏品见证了粤剧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艺坛三杰松竹梅手卷、1893 年 — 光绪十九年广东新宁县(现台山市)梨园小生彭亚流被聘义德堂安置落班合约及信封、19 世纪末由歌林公司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竹水衣等珍贵文物,仿佛穿越时空,与粤剧的历史亲密接触。此外,馆内还有一条约 5 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采用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艺人生活、练功的场景,不但具有欣赏价值,同时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让您深入了解粤剧艺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背景。

粤剧,作为一种源自南戏的广东主流戏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广东戏、广府戏,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使用粤方言的地区。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高腔及广东民间乐曲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粤剧的雏形。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演变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表演上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服装精美,妆容浓艳;伴奏乐器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箫 “五架头” 组成,在 1912 年前后开始改用广东方言,组建完善了表演体系,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 “平喉” 演唱。其代表剧目丰富多样,如《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 “江湖十八本”,《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 “新江湖十八本” 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 “大排场十八本”,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2006 年 5 月 20 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 Ⅳ-36,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您还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粤剧表演。自 2016 年起,博物馆吸收、邀请广州本地、珠三角及港澳台优秀粤剧演出私伙局团队定期进行常规性展演,促进了粤剧的民间交流和展示,丰富了粤剧艺术的社会舞台。无论是专业演员的精彩演绎,还是民间团队的热情表演,都能让您感受到粤剧的独特魅力。此外,博物馆还会举办各种与粤剧相关的文化活动,如粤剧讲座、粤剧培训班、粤剧文化展览等,让您更深入地了解粤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感受这一岭南文化瑰宝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