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村攻略

2025-02-24

一、珠村初印象

踏入广州天河区的珠村,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书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这座位于天河区东部、隶属珠吉街道的古村,北临广九铁路与广园快速路,西邻黄村,南接中山大道中,与黄埔区仅一河之隔 ,地理位置独特,既有着城市的烟火气息,又保留着乡村的宁静质朴。

从远处眺望,珠村被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环绕,像是喧嚣都市中的一片 “世外桃源”。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曲折的小巷,地面铺着古朴的石板,走在上面,脚步声在小巷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小巷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民居,既有极具岭南特色的青砖瓦房,镬耳墙高高翘起,在阳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又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洋楼,两者相互映衬,展现出珠村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二、千年历史的沉淀

珠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 年) ,距今已有近 900 年的历史,是天河区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其名字的由来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因村旁有灵山、高岗和高坡三个圆形如珠子的山岗,最初被称为 “珠岗” ,后来逐渐演变为 “珠子村”,最终简称为 “珠村”。在明清时期,珠村还曾有过一个典雅的别名 ——“朱紫乡”,族谱记载取 “朱衣耀映,紫气辉腾” 之意,寓意着祥瑞和繁荣 。

追溯珠村的历史沿革,春秋时期,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野,到了战国时期,属于 “扬越” 之地。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珠村所在区域属番禺县鹿步司。此后,历经朝代更迭,珠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民国 26 年(1937 年)起,珠村归属广州市。解放后,又先后归番禺县和广州市管辖,1985 年以前为广州市郊区管辖的行政村,现隶属广州市天河区。2005 年,在距离珠村东北一公里的吉山村,考古人员发现有东汉、晋代的古墓群,这不禁让人推测,珠村的形成历史也许会更早,甚至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 。

珠村村民主要由潘、钟两姓组成。潘姓以 “荥阳” 为堂号,其族谱记载,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的后代。毕公的儿子被封于潘,其后子孙以地名为姓,将姓 “姬” 改姓 “潘”。南宋末年,潘氏的一支从韶关南雄迁居至广州番禺化龙细墟镇。珠村一世祖潘宗胪,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因避海寇,携幼隐名始居鹿步都”,自此潘姓开始在珠村定居 。

钟氏则以 “颍川” 为堂号,是秦末汉初钟接的后代。钟接是黄帝的第 59 世孙,秦末楚将钟离昧的儿子,祖籍河南颍川长葛。长葛钟氏在魏晋时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出过许多名人,被称为 “邑中望族”。南宋初年,钟姓迁入珠村。北宋初,防御使钟轼率军南下,留守广州,成为南迁始祖,其子孙迁居至现在的珠村。有趣的是,珠村一直流传着潘、钟两姓本是姻亲的说法,原来,钟姓南迁始祖钟轼娶了当时的相国、宋代名将潘美的女儿为妻,而潘美,正是珠村潘氏的祖先 。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潘、钟两姓在珠村开枝散叶,各自发展出多个房支。潘姓有 11 个房支,钟姓有 2 个房支,每个房支据一片领地,形成 13 个居住生活组团,进而组成上社、中社、下社三大组团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珠村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三、特色之魅力展现

(一)建筑风貌

珠村的建筑风貌极具岭南水乡特色,整个村落呈向心布局,以孖塘为中心,房屋向四周有序辐射建造 ,村外深涌环绕,村内水塘星罗棋布,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漫步在珠村,就像走进了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镬耳屋、青砖房错落有致,镬耳高高翘起,不仅造型独特美观,更寓意着 “独占鳌头” ,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

在众多的建筑中,潘氏宗祠和北帝古庙尤为引人注目。潘氏宗祠是珠村潘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始建年代久远,虽历经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宗祠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主体建筑面宽数间,进深数进,采用硬山顶,碌筒瓦,琉璃瓦当剪边,青砖墙搭配花岗岩石脚,彰显出古朴与厚重 。走进宗祠,内部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图案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

北帝古庙则是珠村的另一处历史文化瑰宝,它见证了珠村数百年的风雨变迁。北帝,又称玄武大帝,是水神,在靠水而居的珠村,北帝被村民们视为守护神灵,受到极高的尊崇 。古庙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两进,占地面积较大。硬山顶,博古脊饰,碌筒瓦,琉璃瓦当剪边,青砖墙,独具岭南建筑特色 。庙内供奉着北帝神像,神像庄严肃穆,周围香烟缭绕,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们都会前来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

(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珠村的灵魂所在,这里的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望和深厚情感,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乞巧节。乞巧节,又称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最初是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巧艺的节日 。在珠村,乞巧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习俗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珠村就会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节日前夕,村里的巧姐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她们精心制作各种手工艺品,有惟妙惟肖的七夕公仔,这些公仔形态各异,有的在织布,有的在刺绣,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女子的生活场景;还有用芝麻、米粒等制作的芝麻香、斋塔,小巧玲珑,精致无比 。到了乞巧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檀香,将制作好的手工艺品一一摆放出来,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这便是珠村独特的 “摆七娘” 习俗 。

除了 “摆七娘”,乞巧节期间还有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等活动。拜仙时,姑娘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向织女星虔诚地行礼,许下自己的心愿 。乞巧则是通过穿针引线、做小物品等方式来 “验巧”“赛巧”,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七娘饭,分享节日的喜悦 。

除了乞巧节,珠村的龙舟节也同样热闹非凡。每年端午节,珠村的深涌里都会上演激烈的龙舟竞渡。龙舟招景,俗称 “龙舟探亲”,主人家会在村中码头设置舞台,准备妥当,招待友村龙舟带来的客人 。友村接到邀请,答应前往,叫 “应景”;当天,青壮年划龙舟前来探亲,叫 “趁景” 。除了招景,还有龙舟赛,俗称 “扒龙舟”,群众去观看,叫 “睇龙舟” 。珠村有一首传唱数百年的童谣:“珠水阔,珠溪连,珠村人仔会扒船,扒得快好世界,探完珠江探石牌 。” 简单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珠村人对龙舟的热爱 。

此外,珠村还有舞狮、拜猫、挂灯等传统民俗活动 。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珠村,舞狮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驱邪祈福的仪式 。每逢喜庆节日,如春节、庙会等,都能看到舞狮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他们腾挪跳跃,技艺高超,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 。拜猫则是珠村特有的习俗,每年正月十六,村民们会将自家的猫打扮得漂漂亮亮,带到祠堂前祭拜,祈求猫咪能守护家中的粮食,不被老鼠破坏 。挂灯则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家人会在祠堂里挂上一盏花灯,寓意着孩子健康成长、前途光明 。

(三)美食文化

珠村的美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每一道美食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小粉果是珠村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的皮与形状较虾饺略大,不一定是半月形 。粉果的馅含有虾肉、鲜猪肉、叉烧、笋肉、冬菇等食材,口感丰富,味道鲜美 。粉果的制作方法也颇有讲究,传统的粉果用饭粉(即米饭晒干后磨成的粉)作皮,80 年代后改为用澄面和生粉代替 。制作时,先将馅料准备好,然后将粉皮擀成薄片,包入馅料,捏成橄榄核状,最后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为煎粉果 。蒸制的粉果皮薄洁白,半透明,爽软滑润;煎炸的粉果则色泽金黄,柔韧爽软,鲜香可口 。

搓粉也是珠村人喜爱的美食之一,它的口感软糯,入口即化 。制作搓粉时,先将糯米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细长条,再切成小段,放入开水中煮熟 。煮熟后的搓粉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红糖、花生碎、芝麻等调料,香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 。

白粉饼则是珠村的传统糕点,它的外形呈圆形,表面光滑,色泽洁白 。白粉饼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糯米粉和白糖,制作时,先将糯米粉和白糖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球,再用模具压制成圆形的饼状,最后放入蒸笼中蒸熟 。白粉饼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是珠村人茶余饭后的绝佳点心 。

四、适合人群

珠村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美味的特色美食,使其成为一个适合各类人群游玩的好去处。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珠村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历史文化宝库。这里的潘氏宗祠、北帝古庙等历史建筑,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每一块青砖、每一处雕刻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走进这些建筑,仿佛穿越时空,能够亲身感受到古代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珠村悠久的历史沿革,从春秋时期的蛮荒之地到如今的繁华古村,其中的变迁更是让人着迷。他们可以通过参观古建筑、查阅族谱等方式,深入探究珠村的历史脉络,了解潘、钟两姓的迁徙与发展,感受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

民俗活动爱好者来到珠村,一定会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每年的乞巧节,珠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摆七娘” 时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热闹非凡的拜仙仪式,以及充满趣味的 “验巧”“赛巧” 活动,都让人目不暇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同样精彩,龙舟在深涌中飞驰,两岸观众呐喊助威,那热烈的场面让人热血沸腾。此外,舞狮、拜猫、挂灯等传统民俗活动也各具特色,每一个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民俗活动爱好者可以在这里尽情领略广府民俗的独特魅力 。

亲子家庭来到珠村,也能度过一段愉快而充实的时光。孩子们可以在古村的小巷中自由穿梭,感受不同于城市的宁静与质朴,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在乞巧节期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手工艺品,如七夕公仔、芝麻香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品尝珠村的特色美食也是亲子游的一大乐趣,小粉果、搓粉、白粉饼等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能让孩子品尝到地道的岭南风味 。

摄影爱好者也能在珠村找到创作的灵感。这里的岭南水乡风光,无论是蜿蜒的小巷、古朴的民居,还是美丽的池塘、繁茂的古树,都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珠村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清晨的薄雾、傍晚的夕阳,都能为照片增添独特的氛围。而民俗活动期间,热闹的场景、人们的笑脸,更是摄影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拍摄题材 。

美食爱好者自然也不能错过珠村。这里的小粉果、搓粉、白粉饼等特色小吃,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小粉果的鲜美、搓粉的软糯、白粉饼的香甜,都能满足美食爱好者的味蕾。在珠村的街头巷尾,还能品尝到其他各种广府美食,让人大饱口福 。

五、游玩注意事项

(一)时间安排

珠村各景点的开放时间大致为上午 8:30 至下午 18:00 ,但在前往游玩前,建议提前查询相关信息,以免因特殊情况导致景点临时关闭或调整开放时间。如果想要体验珠村的传统节日氛围,一定要提前了解乞巧节、龙舟节等重大节日的具体时间 。乞巧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前后举行,持续数天,期间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 “摆七娘”、拜仙等 。龙舟节则在端午节期间,一般是农历五月初五左右,届时深涌里会举行激烈的龙舟竞渡 。合理安排行程,能让你更好地感受珠村的独特魅力,避免错过精彩的活动 。

(二)交通指南

前往珠村的交通十分便利,公共交通是许多游客的首选 。可以乘坐公交 550 路,从广州火车站总站出发,途经多个站点,最终到达东圃珠村总站 。也可以乘坐夜 17 路,从广州火车东站总站出发,在珠村总站下车 。在乘坐公交车时,要注意查看公交线路和站点信息,避免坐错车 。

如果选择自驾,可通过导航软件输入 “珠村”,按照导航指引前往 。自驾过程中,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在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期,要提前规划好路线,避免拥堵 。到达珠村后,可根据村内的停车指示牌寻找合适的停车位 。

(三)文明游玩

在游玩过程中,要爱护珠村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潘氏宗祠、北帝古庙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要随意触摸、刻画,保持建筑的原貌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参与民俗活动时,要遵循当地的传统和仪式,不要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同时,要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珠村的美丽与整洁 。

六、总结

广州珠村,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村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州这片繁华的土地上。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民俗风情的大观园。在这里,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传统的民俗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味的特色美食满足着人们的味蕾 。

无论是漫步在蜿蜒的小巷,欣赏古朴的岭南建筑;还是参与热闹的民俗活动,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亦或是品尝地道的美食,享受舌尖上的愉悦,珠村都能给你带来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它就像一个时光的容器,容纳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碰撞,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

如果你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处能让心灵得到宁静的地方;如果你对历史文化充满热爱,想要探寻古老村落的秘密;如果你热衷于民俗风情,期待体验不一样的节日氛围;那么,广州珠村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来吧,来珠村感受它的独特魅力,让它成为你记忆中一段美好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