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广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皖ICP备2024048737号
2025-03-18
在广州市的黄埔区长洲岛,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地方 ——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这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黄埔军校在短短几年间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他们在后来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今,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探寻它的前世今生,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路 170 号。长洲岛四面环水,自然环境优美,兼具宁静与清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长洲岛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而黄埔军校的建立更是让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地铁 + 公交 + 轮渡:乘坐地铁 5 号线在鱼珠站下车,从 A 出口出站后步行至鱼珠码头公交站,换乘 431 路公共汽车,在鱼珠码头站下车。随后,乘坐轮渡前往黄埔军校码头,即可直达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若选择在长洲码头下船,需沿着军校路步行进入海军营区,便可抵达目的地。全程大约需要 1 - 1.5 小时,费用约为 5 - 10 元(地铁费用 + 公交费用 + 轮渡费用)。
地铁 + 公交:搭乘地铁 4 号线在大学城北站下车,从 B 出口出站后,在公交站换乘 383 路公共汽车,在军校路口站下车,然后步行即可到达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全程耗时约 1 - 1.2 小时,费用大概在 5 - 8 元(地铁费用 + 公交费用)。
公交 + 轮渡:乘坐 137 路、262 路公交车在新洲站下车,转乘轮渡前往黄埔军校码头,可直达目的地;若在深井码头下船,则需乘坐 430 路公交车前往黄埔军校总站,再沿军校路进入海军营区。全程大约需要 1.5 - 2 小时,费用约为 8 - 15 元(公交费用 + 轮渡费用 + 公交费用)。
公交:乘坐 366 路、431 路公共汽车在鱼珠码头总站下车,转乘轮渡前往黄埔军校码头或长洲码头,后续路线同方案一。全程耗时约 1 - 1.5 小时,费用约为 5 - 10 元(公交费用 + 轮渡费用)。
自驾:自驾前往的游客,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到达。一是在鱼珠码头过渡,走军校路进入海军营区;二是从华南快速干线或环城高速大学城出口进入大学城,走外环路经东四路路口进入长洲岛;三是在新化快速路长洲出口下来右转,进入长洲岛。需注意,自驾时要提前查询路况,合理规划行程,岛上停车位有限,建议尽早到达。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随后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他领导的多次革命运动,如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都因为缺乏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而最终失败。尤其是 1922 年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的打击极大,使他深刻认识到,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建立一支忠于革命事业、具有坚定信仰和严格纪律的新型军队 。
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孙中山看到了苏俄革命军队的强大力量和组织形式,深受启发。1921 年 12 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建议他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这一建议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认可。此后,孙中山开始积极与苏联方面接触,寻求援助和支持 。
1923 年,孙中山派遣蒋介石率领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 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代表团在苏联期间,深入了解了苏联红军的建设经验和军事制度,为后来黄埔军校的创办奠定了基础。同年 11 月,孙中山在与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商谈中,正式确定了创办黄埔军校的计划 。
1924 年 1 月 24 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并择定广州近郊黄埔长洲岛为校址。1924 年 6 月 16 日,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现场并发表了重要演讲,强调了创建黄埔军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
在创办初期,黄埔军校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资金支持,还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和教官来到黄埔军校,为学员们传授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建设,从各地选派了大批优秀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为黄埔军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迅速发展壮大。从 1924 年到 1927 年,黄埔军校共招收了六期学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这些学员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 。
然而,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黄埔军校也随之陷入了分裂。蒋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了中央军事学校,作为黄埔军校的延续,而中国共产党则在武汉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作为黄埔军校的革命继承者。两所军校在国共内战中分属敌对阵营,为各自的政党培养军事人才 。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位于南京的黄埔军校于同年 8 月西迁内陆地区。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成都分校重建黄埔本校,并将原先的成都分校并入西迁的南京本校中,两者合二为一即黄埔成都本校。在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大批军事人才奔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祖国、抗击外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
1949 年 12 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成都本校同学会通电拥护人民政府,成都本校共招训第 13 期至第 23 期学生。1950 年,台湾当局以所谓 “中国台湾地区陆军军官学校” 名义在高雄凤山 “复校”,自称黄埔军校的延续 。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 。
在军事方面,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众多杰出军事将领,如徐向前、陈赓、左权、林彪、胡宗南、杜聿明等,他们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精神,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政治方面,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人才,他们在国共两党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黄埔军校的创办也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交流,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此外,黄埔军校所倡导的 “爱国、革命” 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它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精神的象征,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踏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校本部。这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整座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既保留了传统岭南建筑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实用元素。外墙采用青砖砌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屋顶上的镬耳墙高高耸立,线条流畅,造型优美,不仅具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更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独特象征 。
走进校本部,内部的布局井然有序。第一进是军校的大门和二门,大门上悬挂着 “陆军军官学校” 的木匾,字迹刚劲有力,彰显着军校的威严。二门则是一座中式门楼,门额上刻有 “亲爱精诚” 四个大字,这是黄埔军校的校训,也是师生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穿过二门,便来到了第二进和第三进,这里分布着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等重要部门,以及职员宿舍和学生宿舍。这些房间大多采用木质门窗,采光良好,通风透气。房间内摆放着简单的桌椅和床铺,还原了当年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场景 。
第四进是饭堂和军械室,饭堂宽敞明亮,可容纳众多师生同时就餐。军械室则存放着各种武器装备,虽然大部分都是复制品,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军校的军事氛围。在校园的中央,还有一座走马楼,这是一座两层的环形建筑,连接着各个主要建筑,方便师生们在校园内通行。走马楼的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
除了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也是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重要建筑之一。孙总理纪念室(俗称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17 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和 1924 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这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建筑的特点。外墙采用红砖砌筑,搭配白色的窗框和阳台栏杆,显得简洁而大方。屋顶则是传统的中式歇山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
走进纪念室,一楼主要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与黄埔军校的渊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不懈奋斗的一生。二楼则复原了孙中山先生的卧室和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他曾经使用过的家具和物品,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当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内设有多个常设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模型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变迁和辉煌成就。其中,“黄埔军校史迹展” 是最具代表性的展览之一,该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为 “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 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黄埔军校从创办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及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
在 “黄埔岁月” 部分,观众可以看到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过程以及初期的教学和生活情况。展厅内陈列着孙中山先生的亲笔题词、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学员的录取通知书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黄埔军校的诞生和发展。此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了黄埔军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军事训练等方面的情况,让观众对黄埔军校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军校变迁” 部分则展示了黄埔军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国共合作时期的蓬勃发展,到国共分裂后的艰难曲折,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以及解放战争后的历史变迁,展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黄埔军校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黄埔军校在不同时期的校徽、旗帜、军服等物品,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
“情系黄埔” 部分主要展示了黄埔军校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展厅内陈列着许多黄埔军校师生的照片、书信、回忆录等文物,这些文物记录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此外,展览还介绍了黄埔军校在两岸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近年来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
除了 “黄埔军校史迹展”,纪念馆内还设有 “寻梦黄埔岛” 和 “铁血东征” 等展览。“寻梦黄埔岛” 展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的方式,让观众深入了解黄埔岛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展览中运用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黄埔岛的历史长河中,感受这座岛屿的独特魅力 。
“铁血东征” 展览则重点展示了黄埔军校师生在东征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辉煌战绩。展览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生动地再现了东征战役的激烈场面和黄埔军校师生的战斗精神。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东征战役中使用过的武器、弹药、军旗等文物,以及黄埔军校师生在战斗中写下的家书、日记等珍贵资料,这些文物和资料让人们对东征战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黄埔军校的光辉岁月,也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其中,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之一 。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万松岭,是纪念黄埔军校师生在 1924 年至 1925 年先后参加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平定滇桂杨希闵、刘震寰军阀叛乱及 “六二三” 沙基反帝示威游行等光荣牺牲的 516 位烈士的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 5 万平方米,由纪念坊、墓道、凉亭、墓冢和纪功坊组成一条中轴线。墓园坐南朝北,面临珠江,后枕万松岭,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有 “小黄花岗” 之称 。
纪念坊高约 10 米,宽约 47 米,全部用长方形花岗石砌成,3 个大石拱门,中门较大。坊上两面石额篆刻贴金 “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字体苍劲有力,庄严肃穆。进入纪念坊,是依山用花岗岩铺成的宽阔墓道。墓道两侧遍植常绿乔木,各建有一座绿色琉璃瓦顶凉亭。墓道后为墓冢,成正方形,高 1.85 米,长、宽约 31 米,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墓冢四周绕有铁枝栏杆,碑亭在正中建石碑高约 3.4 米,中刻 “东江阵亡烈士墓” 7 个大字 。
纪功坊在墓冢后,为花岗石砌成的凯旋门式建筑,高约 10 米,宽约 14.3 米,坊上横额刻 “东江阵亡烈士纪功坊”。坊内中厅两边石壁镶嵌有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江阵亡将士纪念碑、陆军中将刘君墓碑、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原碑为 1928 年刻建,现碑为 1984 年据原碑拓本重刻,碑上刻有烈士姓名、职务,共 238 人)和《重修东征阵亡烈士墓碑记》石碑 。
纪功坊后面为军校入伍生和学生的墓群(1984 年重建迁于现址),共有墓碑 66 块。墓东侧为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5 年 2 月参加第一次东征,任营党代表,在淡水战役中被子弹打中了腹部,仍不愿退下前线,后因伤重不治身亡,年仅 21 岁 。墓西侧为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少将 17 人的合葬墓。在这片墓园里,安葬着许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黄埔军校师生,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北伐纪念碑也是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内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北伐纪念碑位于黄埔军校旧址内的平岗上,是为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黄埔军校师生而建。纪念碑高约 7 米,由碑座、碑身和碑顶组成。碑座为正方形,边长约 2.5 米,四周刻有北伐战争的简介和烈士们的事迹。碑身为长方形,正面刻有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北伐纪念碑” 15 个大字,背面刻有蒋介石撰写的碑文 。
碑顶为一尊手持步枪、头戴钢盔的士兵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展现了北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作为北伐军的骨干力量,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黄埔军校师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无疑是一座历史的宝库。这里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遗迹,能够满足他们对历史深度探索的需求。在馆内,他们可以通过珍贵的文物、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以及复原的历史场景,深入了解黄埔军校从筹备到创办、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漫步在黄埔军校校本部,仿佛能看到当年师生们在这里学习、训练、生活的身影。走进孙中山先生曾经办公和休息的地方,触摸着那些历史的遗迹,历史爱好者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在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和北伐纪念碑前,他们可以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深入了解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天然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
通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学生们可以亲眼目睹历史文物和遗迹,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责任息息相关。他们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精神,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
此外,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主题展览、讲座、研学旅行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黄埔军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
对于军事迷来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馆内丰富的军事相关展品和资料,能够满足他们对军事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黄埔军校师生使用过的武器装备,如步枪、手枪、火炮等,了解这些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感受当年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
同时,军事迷们还可以通过展览和资料,深入了解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体系、军事训练方法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运用。他们可以研究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众多军事将领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从历史中学习到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智慧 。
此外,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还会不定期举办军事主题的展览和活动,邀请军事专家进行讲座和研讨,为军事迷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其他军事爱好者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共同探讨军事历史和现代军事发展等话题 。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 ,16:3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请务必提前规划好行程,避免因闭馆而无法参观。为了确保游客的参观体验,同时便于纪念馆进行管理,观众须在参观前 7 天内(含参观当天)通过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票务预约” 进行实名制预约。每个微信账号限预约 10 人,每个证件每天限制预约 1 张门票 。
预约时,中国大陆居民需使用身份证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请持身份证原件刷闸机入馆。外籍人士及港澳台观众使用有效证件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到游客中心办理入馆手续后刷二维码入馆。另外要注意,预约成功半年内却未按时参观达 3 次以上(含 3 次)者,将暂停预约权限 2 个月。所以,一旦预约成功,一定要按时前往参观,如果行程有变,应及时取消预约 。
进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时,请保持衣冠整洁,避免穿着过于暴露、奇装异服或穿着拖鞋等进入馆内。酗酒醉酒者、精神性疾病患者谢绝入馆。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环境,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法定危险品、违禁品或者宠物入馆 。
在参观过程中,请自觉遵守博物馆的规章制度,爱护文物展品、展览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文明参观。不要触摸文物和展品,以免造成损坏。如果不慎损坏文物或设施,须照价赔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广州气候多变,参观前建议关注天气预报,携带合适的衣物和雨具。如果是在夏季参观,要做好防晒和防暑措施;冬季则要注意保暖。同时,记得携带有效证件,以便顺利预约和入馆参观 。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参观服务均为免费提供。除官方指定的预约平台外,未授权任何其它平台开展预约服务,也不存在参观收费项目。如果在参观过程中需要帮助,可以随时联系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将为你提供咨询服务、行李存放服务、常用急救药品和针线,还为老人、残障人士等提供轮椅,免费为观众提供直饮水。咨询电话:020 - 82201082;监督投诉电话:020 - 82201583 。
希望大家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时,能够遵守相关规定,文明参观,用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不仅仅是一座陈列历史遗迹的场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革命精神的桥梁。它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每一处建筑、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之中 。
无论是漫步在古朴的校本部,还是凝视着东征阵亡烈士墓园的墓碑,亦或是在展览厅中仔细研读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激励着我们在当今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如果你渴望了解历史、缅怀先烈,如果你希望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那么,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让我们走进这座历史的殿堂,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黄埔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