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广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皖ICP备2024048737号
2025-04-07
“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 当这般充满诗意的词句在脑海中浮现,一座隐匿于广州北部花都区炭步镇的瑰宝 —— 塱头古村,便仿佛穿越悠悠岁月,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它是广州现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的古村,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时光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 2024 年,塱头古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乡村振兴案例,成为广东省仅有的两个入选案例之一,这无疑是对其在乡村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探索的高度认可。这一荣誉,也吸引着更多人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它独特的魅力。
塱头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那时,黄氏祖先从中原南迁,在南雄珠玑巷短暂停留后,继续南下。宋末元初,七世祖黄仕明起初定居于炭步水岩边,后迁至塱头,成为开村之祖。村落建于湖沼边小岗上,取名为 “塱”(河、湖边的低洼地),旧称朗溪头,后改为塱头 。
在元朝,塱头村正式立村,此后,黄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壮大。十一世祖黄宗善是塱头村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谋划并推动了塱西、塱东和塱中三社分立的扩村计划,使村落空间大幅扩展,被誉为 “黄氏德基”。他的规划不仅让村落规模得以扩大,还构建了独特的布局。以村前半月塘为中心,古民居从南向北依次排开,形成了一个三面环水、向北发展的组团式村落。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水系资源,滋养平坦的农田,又让水系成为古村落的天然屏障,使得这里宜居宜农、宜渔宜商。黄氏祖祠的楹联 ——“之水绕门前千顷汪洋泽远,丫山环座后双峰矗峙灵长”,生动地描绘出塱头村的格局 。
走进塱头古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素有 “岭南书香第一村” 的美誉,科举成就斐然,“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 等佳话广为流传 。
黄氏祖祠的楹联上书有 “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 十个大字,讲述的是先祖黄皞及其儿孙的故事。黄皞一生刚正不阿,在明正德年间任云南左参政。当时遇上天灾,民不聊生,他心急如焚,急忙向京城急报,请钦准开仓赈灾,可奏章却被刘瑾压下。在这危急时刻,黄皞不顾个人得失,毅然放粮救民。然而,刘瑾却借机陷害他,说他有违皇命,逼他辞官回家。黄皞返乡后,看到塱头村口的河涌上只有一座浮桥,交通十分不便,便倾资建桥。他希望后代仕途顺利,将此桥命名为 “青云桥”,取 “青云直上” 之意;河涌称为 “鲤鱼涌”,含 “鲤鱼跳龙门” 的兆头 。
黄皞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他严教七子,其中有五子中举。后来黄皞和第五子黄学准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被皇帝赐予 “乡贤” 之称。“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 的美誉也因此流传至今,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奋向学。如今,珠三角很多家庭还会慕名前来 “亲子游”,特别是有 “读书郎” 的家庭,更是乐于来到这里 “沾点福气”,期待 “高中” 。
古村昔日有 24 座书院、书室,云伍公书室、谷诒书室、文湛公书室…… 这些首尾相连的书院,是村中尊学重教历史的最好见证。此外,塱头村共有 18 条街巷,每一条街巷的名字都有典故,相当有文化味,被称为 “18 礼”(即中国传统的 18 种礼仪),如仁寿里、三馀里、敦仁里等。这些街巷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礼教的尊崇,也反映出塱头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漫步古巷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
塱头古村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西南侧分别与佛山市三水区和南海区相邻 ,紧依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宛如一颗镶嵌在珠三角大地上的明珠。村落面积约 625.13 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南至朗头新涌南基,北至旧屋区里尾、巷尾,西至狗尾塘西基,东至 “旧屋区东三巷 - 塱东长塘东基” 一线,面积约 17.45 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南至老虎岗涌南基,北至 “塱西中新南大街 - 塱西中新南一巷 - 玄坛庙前街 - 塱东新区北二街” 一线,西至 “百子塘西基 - 黄坭埔塘西基 - 海田塘路” 一线,东至旅游道,面积约 29.05 公顷 。
古村周边的水文环境极为丰富,河汊、湖泊、水塘众多,具有典型的珠三角传统水乡环境特色。巴江河作为重要的水系,主要流经花都区的赤坭镇与炭步镇 ,其上游与清远乐排河、佛山九曲河相交汇,中游与花都区内的天马河、新街河汇集后与流溪河在鸦岗交汇,最终经石门汇入珠江 。巴江河全长近 30 千米,是广州市的上游水源地,不仅为古村带来了便利的水运交通,也滋养了这片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
在气候方面,塱头古村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古村四季常青,农作物生长茂盛,为古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也让这里的人们生活惬意,形成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古村的建筑风格也充分考虑了通风、遮阳、防潮等因素,镬耳屋的高墙窄巷设计,既有利于通风散热,又能在夏季阻挡强烈的阳光直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漫步在塱头古村,就像走进了一座建筑艺术的殿堂,让人不禁沉醉于其独特的魅力之中。这里保存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有 388 座,其中祠堂、书屋和书院共 34 座 ,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格局,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
走进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镬耳屋,它们是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的主要代表,因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 。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则是一个 “凸” 字,两边的镬耳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 。在明清时代,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有资格修建镬耳墙,因此它又称 “鳌头墙”,有 “独占鳌头” 之寓意 ,代表了本族人鼓励子孙好读书出功名的愿望 。这些镬耳屋不仅造型独特,还具有实用功能。它可以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在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入侵;同时,还能遮挡太阳直射,减少屋内的闷热 。此外,镬耳屋的山墙基本为黑色,在五行当中属水,南方属火,水能克火,借用黑色的水来镇南方的火,具有防火的象征意义 。
与镬耳屋相得益彰的是那古朴的青砖墙,它们是古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青砖墙采用水磨青砖堆砌,工艺十分精细 。水磨青砖的磨制、堆砌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操作,黏合的灰浆还掺入了糯米浆,使得青砖的接合缝非常纤细 。每一块青砖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还有整块的青石(或麻石)踏脚、大块的麻石墙裙,全部以原汁原味的材质示人,与镬耳屋相互映衬,展现出古村建筑的古朴与典雅 。
除了整体的建筑结构,塱头古村建筑的装饰艺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装饰在建筑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走进友兰公祠,那精美的木雕艺术让人眼前一亮 。封檐板正中央的 “宝鸭穿莲” 木雕,雕刻着一对鸭子在莲花中游玩嬉戏 。“鸭” 字旁有 “甲” 字,而 “甲” 字自古就有高中之意,再配上荷叶或莲花,寓意 “状元及第” 和 “有考必中” 。在谷诒书室头门梁架处,木雕的刻画则更为细致丰富,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
砖雕也是古村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在书室、祠堂的大门两侧,常常能看到精美的砖雕匾额 。这些砖雕图案丰富多样,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 ,每一幅都雕刻得细腻入微,线条流畅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
石雕在古村建筑中同样不可或缺 。村口的牌坊、祠堂前的抱鼓石、柱础等,都有精美的石雕装饰 。这些石雕造型逼真,工艺精湛,有的还蕴含着吉祥寓意 。比如,抱鼓石上雕刻的狮子,威风凛凛,象征着吉祥和辟邪 。
灰塑则为古村建筑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在屋顶的屋脊、墙头、檐下等部位,常常能看到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灰塑 。它们以其鲜明的特点、艳丽的色彩、奇巧的造型和别具匠心的设计,为古村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一座举人曾住过的民居内,有一幅 “宝鸭穿莲” 的灰雕,蓝色的湖水上,几只憨态可掬的小鸭子在莲下穿梭 ,图案之间还阳刻有多种文字形体的诗句,每幅雕刻之间以褶皱相隔,绲边纹饰繁复,富有立体感,使封檐板显得轻盈,犹如垂挂于屋檐之下的一幅绸缎 。
塱头古村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宝库,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系统地保留了 “耕读传家” 的文化传统,素有 “书香科甲村” 的美誉 。古村昔日有 24 座书院、书室,如谷诒书室、云伍公书室、文湛公书室等 ,这些首尾相连的书院,见证了古村尊学重教的历史 。
谷诒书室是古村书室中的杰出代表,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其主人黄谷诒是清朝花县十大富翁之一 。他乐善好施,清道光年间,捐献家财救济灾民,被赐封为员外郎、奉直大夫 。黄谷诒生有七子,受塱头村耕读传家、兴学重教成风的影响,他盼望后代能出人头地,因此,除了修建积墨楼作为宅邸,还建了谷诒书室 。书室的砖雕匾额列于大门两侧,仍存有 “东坡执琴图”“五贵图偶书” 等壁画,将耕读传家的精神留在了和人们朝夕相处的老屋里 。
在塱头古村,“耕读传家” 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村民们重视教育,希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历史上,塱头村共有数十位高中科举,是名副其实的 “科甲村”“学霸村” 。“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先祖黄皞一生刚直不阿,明正德年间任云南左参政 。当时遇上天灾,他急报京城,请钦准开仓赈灾,却被刘瑾陷害,逼他辞官回家 。返乡后,黄皞倾资建桥,取名 “青云桥”,希望后代仕途顺利 。他严教七子,其中有五子中举 。后来黄皞和第五子黄学准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被皇帝赐予 “乡贤” 之称 。这个故事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奋向学,也成为了塱头古村 “耕读传家” 文化的生动写照 。
除了 “耕读传家” 的传统,塱头古村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风情 。中秋烧禾楼、元宵游灯会等传统民俗活动,是古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中秋之夜,炭步镇各村都会举行 “烧禾楼” 习俗来庆祝中秋佳节,塱头古村也不例外 。村民们把炭放进 3 米高的禾楼烧红,再放进柴枝和干草点燃,拿长竹竿把火撩旺,火从塔身的空隙冲出,变成了火龙直冲云霄,映红了半边天 。“烧禾楼” 寄托着村民对来年生活的美好心愿,火花烧得越高,寓意来年生活越好 。
元宵游灯会同样热闹非凡 。据《花县县志》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各家各户挂灯笼,并以社(里)为单位提灯游行,从灯棚中抬出菩萨开路,醒狮紧随,锣鼓喧天 。游行完毕,人们又回到灯棚投灯笼,放烟花,抢炮圈,闹腾到天将发白才散 。如今,塱头村的元宵游灯会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习俗,每年元宵节,游灯队伍绕村而行,观众及沿途村民纷纷加入,赏灯祈福 ,共同祈愿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让古老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
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塱头古村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发展之路,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塱头古村,一座宛如高台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春阳台艺文中心 。它立于荷塘之上,与塱头这座珠三角大规模保护尺度完好的国家级历史村落呼应融合 。春阳台是一个高度浓缩塱头传统文化历史脉络、人文精神的多功能艺术文化中心 ,内设多种功能的文化活动空间,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与艺博活化等多样空间,包括了展览、阅读、观演、收藏、研学、餐饮等功能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展览,感受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藏书楼中翻阅古籍,品味书香;还可以参加各种研学活动,深入了解塱头古村的历史文化 。春阳台的出现,为塱头古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成为活化古村、振兴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
除了春阳台艺文中心,塱头古村的特色民宿和新潮店铺也为古村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由 21 座独栋乡居院落组成的特色民宿群 “和春住”,采用了当代原生态设计,巧妙融入了塱头古村的建筑群中 。民宿内部设施齐全,确保住客享受舒适的度假体验 。在这里,人们可以在古老的村落中,享受现代的舒适与便捷,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
在三馀里古巷,岭南传统建筑装修风格的泡泡玛特、茶理宜世、名创优品、肯德基咖啡馆、茅台冰淇淋等新派店铺聚集 ,游人如鲫 。不少店的露天楼顶可以一边喝下午茶一边饱览古村风光,别具特色 。这些新潮店铺的进驻,为古村带来了时尚的气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他们在欣赏古村美景的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时尚消费需求 。古村的传统韵味与新潮店铺的时尚元素相互碰撞,擦出了独特的火花,让塱头古村成为了一个既充满历史底蕴又富有现代活力的旅游胜地 。
塱头古村就像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明珠,吸引着不同人群前来探寻它的美好 。对于文化爱好者而言,这里无疑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古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等待着他们去翻阅 。古老的祠堂里,蕴含着家族的传承与记忆;精美的建筑装饰,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艺术追求;“耕读传家” 的文化传统,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他们可以深入了解岭南文化的精髓,探寻古村的历史脉络,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春阳台艺文中心,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让他们流连忘返,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亲子家庭来到塱头古村,也能收获满满的欢乐与成长 。孩子们可以在古村的小巷中奔跑嬉戏,感受古老村落的宁静与质朴 。参与 “自助农夫” 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认识各种农作物,增长生活知识 。古法手作活动,如瓦当滴胶、窗花拓印等,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古村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孩子们还能受到熏陶,了解到更多关于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家长们也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重温童年的快乐 。一家人一起漫步在古村的石板路上,欣赏着古老的建筑,感受着亲子间的温暖,这样的时光无比珍贵 。
摄影发烧友们更是对塱头古村情有独钟 。这里处处都是绝佳的拍摄素材,古老的镬耳屋、蜿蜒的小巷、清澈的池塘、繁茂的古树,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诗意 。清晨,阳光洒在古村的屋顶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古村染成一片金黄,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无论是拍摄古建筑的细节,还是捕捉古村的生活场景,都能拍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积墨楼飞檐翘角的韵味,在镜头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古巷石板路在夕阳斜照下,更增添了一份古朴与浪漫 。在这里,摄影发烧友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用镜头记录下古村的美丽瞬间 。
年轻人也能在塱头古村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新潮店铺与传统建筑的碰撞,为他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在三馀里古巷,他们可以品尝着时尚的美食,购买潮流的文创产品,感受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古村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满足了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在这里,他们可以放下城市的喧嚣与疲惫,享受悠闲的时光,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参加国风文化市集,让他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同时又能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时尚 。
塱头古村四季皆可游览,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春季,万物复苏,古村周边的田野里油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此时,气候宜人,非常适合漫步在古村的小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夏季,古村前的荷塘里荷花竞相绽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美景让人陶醉 。在炎热的夏日里,走进古村的镬耳屋,感受那清凉的气息,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秋季,天高气爽,古村的树叶渐渐变黄,为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此时,也是品尝当地美食的好时节,各种新鲜的农产品和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冬季,虽然没有其他季节那样丰富多彩的景色,但古村的建筑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更显古朴与庄重 。在寒冷的冬日里,来到古村,喝上一杯热茶,感受那份温暖与宁静,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如果想要避开人流高峰,建议选择工作日前往,这样可以更加悠闲地欣赏古村的美景,深入感受古村的文化氛围 。
自驾:如果您选择自驾前往塱头古村,从广州市区出发,可以通过机场高速、许广高速等路线前往 。导航设置目的地为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按照导航提示行驶即可 。古村周边有停车场,停车较为方便 。从佛山出发,可通过广佛肇高速、许广高速等前往,车程约 1 - 1.5 小时 。从东莞出发,可经广深高速、广州环城高速等,车程约 2 小时 。
公交:从广州市区乘坐地铁 9 号线到飞鹅岭站,出站后换乘花 15B 路公交车,可直达塱头村 。也可以在广州火车东站乘坐花都客运站 - 东站汽车客运站专线,在花都客运站下车,换乘花 15B 路到达塱头村 。
打车:如果您觉得公交换乘较为麻烦,也可以选择打车前往 。从广州市区打车到塱头古村,车程约 1 小时,费用根据不同时段和车型有所差异 。
为了让您更好地领略塱头古村的风貌,这里为您推荐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 :从塱头古村的村口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与古村同龄的木棉树,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古村的岁月 。在木棉树下拍照留念后,沿着青云桥前行,这座古老的石桥见证了古村的历史变迁,踏上它,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足迹 。
接着来到黄氏宗祠,这是塱头村黄氏家族的祠堂,建筑气势恢宏,内部装饰精美,在这里可以了解到黄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文化 。从黄氏宗祠出来后,前往友兰公祠,欣赏那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灰塑,感受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
沿着古巷漫步,来到积墨楼,这座典型的广府民居,楼内现正展出 “太阳永照” 的展览,用在地展览述说着塱头人家的乡村耕读生活 。走出积墨楼,继续前行,便来到了春阳台艺文中心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艺术展览,感受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登上春阳台的屋顶,360 度俯瞰百年古村的田园春色,将古村美景尽收眼底 。
离开春阳台后,前往三馀里古巷,这里有许多新潮店铺,您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食,购买文创产品,感受古村的现代活力 。最后,来到古村的荷塘边,欣赏美丽的荷塘景色,放松身心 。在游览过程中,您可以随时停下脚步,走进古民居,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古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
在塱头古村游玩,怎能错过当地的特色美食呢 ?这里的美食以地道的岭南风味为主,选材讲究,制作精细,每一口都能让您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气息 。烧鹅是岭南地区的传统名菜,在塱头古村也能品尝到正宗的烧鹅 。选用肉质饱满的鹅只,经过腌制、风干、烤制等多道工序,使得烧鹅皮脆肉嫩,色泽金黄 。咬上一口,外皮酥脆,鹅肉鲜嫩多汁,香味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
山水豆腐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采用当地的山泉水和优质黄豆制作而成 。豆腐口感细腻、滑嫩,豆香浓郁 。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清蒸山水豆腐,也可以尝试豆腐煲、豆腐酿等多种做法,每一种都别有一番风味 。
塱头古村依水而建,渔业资源丰富,鱼干自然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将新鲜的鱼经过腌制、晾晒等工序制成鱼干,鱼干肉质紧实,味道鲜美 。可以用鱼干炒菜、煲汤,也可以直接食用,是一道美味又方便的小吃 。
除了以上美食,塱头古村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小吃,如鱼酱、牛蹄煲、农家腊味蒸芋头丝等 。在古村的农家乐里,您可以品尝到这些地道的美食,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 。
在塱头古村游玩时,请务必尊重和保护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承载着古村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要在古建筑的墙壁、门窗等上面乱涂乱画,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 。也不要攀爬古建筑和文物,以免造成损坏 。比如,古村中的镬耳屋、祠堂、书院等建筑,都有着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灰塑装饰,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而不是去触摸或破坏 。看到一些精美的砖雕作品,不要因为好奇就去触摸,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
古村的小巷错综复杂,路面大多是石板路,在行走时要注意脚下安全,特别是在下雨天,路面可能会比较湿滑 。有些小巷比较狭窄,行走时要注意与其他游客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发生碰撞 。古村周边有不少水塘和河涌,在水边游玩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靠近没有防护设施的水域,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如果带着孩子一起游玩,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确保他们的安全 。比如,在经过青云桥时,要注意桥上的石板是否平整,避免滑倒 。在荷塘边欣赏荷花时,要告诫孩子不要靠近水边 。
塱头古村位于户外,阳光较为充足,记得携带防晒用品,如太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避免晒伤 。古村的绿化较好,蚊虫可能较多,建议带上防蚊用品,如驱蚊水、花露水等,防止蚊虫叮咬 。如果您计划在古村游玩较长时间,还可以带上一些小零食和饮用水,以备不时之需 。在参观一些室内景点时,要遵守场馆的规定,不要大声喧哗,保持安静的参观环境 。如果您对古村的历史文化感兴趣,可以请一位导游,让他们为您详细讲解古村的故事,这样能让您更好地了解塱头古村的魅力 。
塱头古村,这座历经七百多年风雨洗礼的岭南瑰宝,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勾勒出独特的风情 。它的历史底蕴、建筑风格、文化传承以及现代与传统的交融,都让人深深着迷 。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街巷,欣赏精美的古建筑,还是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品尝地道的美食,都能让人感受到古村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感受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 。希望你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探寻塱头古村的美好,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相信当你离开时,心中定会对这座古村充满眷恋,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