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区简介

2024-12-28

一、荔湾印象:西关风华初绽

在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西部,有一片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 —— 荔湾区,此地俗称 “西关”。荔湾之名,源自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的迷人景致。时光回溯至 1950 年 6 月,逢源区与黄沙区合并,因所在地古为荔枝湾,“荔湾区” 之名就此诞生,沿用至今。

当你踏入荔湾,仿佛步入了一幅古韵悠长的岭南画卷。这里的每一条老街、每一座骑楼,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漫步在上下九步行街,街道两旁林立的骑楼建筑,既有着中式传统风格的雕花与窗棂,又融入了西式建筑的券拱与廊柱,独具特色。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匆匆步履。抬眼望去,招牌幌子琳琅满目,传统老店与现代商铺交织,散发着浓郁的商业气息,让人仿若穿越回旧时广州的繁华市井。

荔湾,恰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完美融合。它宛如一座宝藏,深藏着无数等待人们探寻的惊喜,无论是其独特的人文风情,还是令人垂涎的美食佳肴,都散发着无尽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驻足品味。

二、溯源荔湾:岁月长河寻根

(一)秦汉萌芽

荔湾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其建制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秦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荔湾地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西汉初期,这片土地迎来了一位重要人物 —— 陆贾。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归汉。陆贾在番禺西郊筑土城,史称 “陆贾城”,又称 “泥城”,此地便是荔湾地区早期发展的重要据点。相传,陆贾喜爱荔枝,在泥城驻地的河岸旁种下荔枝树。岁月流转,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声名远扬,成为皇室贡品与外交馈赠的佳品,“荔枝湾” 之名也由此诞生,为荔湾的历史画卷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二)唐宋发展

时光步入隋唐,荔湾地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隋朝时,南海郡改称南海县,番禺并入其中,直至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 601 年)广州改称番州。这一时期,荔湾区的下西关处逐渐形成街市,为日后西关商业区和住宅区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石。

唐代,今西关地区大部分已由沧海化为陆地,城市规模持续拓展。此时的荔枝湾,水域宽广,风景旖旎,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诸多传世佳作。唐张九龄诗《与王六履广州津亭晓望》,其《送广州周判官》诗有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 句,津亭即指越华馆,见证着陆贾与南越的历史渊源。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被南汉政权统治,定都广州城,改名兴王府。南汉主刘龚对荔枝湾情有独钟,后梁乾化、贞明年间(公元 911 - 942 年),他大兴土木,在此修建昌华苑,每至荔枝成熟之际,便在苑中举办奢华的 “红云宴”,与臣子妃嫔们共享荔枝盛宴,极尽奢靡之能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 972 年),废除兴王府及咸宁、常康两县,恢复广州之名,并将广州城东部划归番禺县,西部划归南海县,此后直至 1921 年,荔湾地区一直归南海县管辖。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在西关泮塘兴建仁威庙,供奉道教真武帝,此庙历经风雨,至今仍香火鼎盛,是荔湾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地标。宋宁宗嘉定三年 (公元 1210 年),经略使陈岘浚濠疏通江漕,于城西的西濠建立东、西二闸,进一步完善了水利设施,促进地区商贸发展。

(三)明清变迁

明清时期,荔湾地区历经诸多沧桑巨变。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公元 1449 年),黄萧养率义军及战船千余浩浩荡荡开进珠江河面,围攻广州城,这场起义震撼朝野。翌年,义军与明军在白鹅潭水面展开激战,黄萧养不幸中箭坠水,被俘牺牲,但其英勇抗争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明朝末年,荔湾地区商业气息愈发浓郁,成为广州城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众多富商巨贾云集于此,大兴土木,修筑园林宅邸,如泮塘附近的西关涌两岸,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园林景致美不胜收。

清朝顺治十一年 (公元 1654 年),宗符禅师发动善款募捐,对 “西来庵” 展开大规模扩建,范围南起荔湾区下九路,北至长寿路一带,“西来庵” 也正式更名为华林寺,一跃成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吸引无数信徒前来朝拜,香烟袅袅,梵音阵阵。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九(公元 1841 年 5 月 29 日),英军闯入泥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泥城、西村等乡的农民、丝织工人、打石工人、水勇与各乡义勇代表义愤填膺,齐聚三元古庙会盟,同仇敌忾,相约围攻英军,展现出荔湾人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明清时期的荔湾,在商业、文化、宗教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诸多古建筑、传统技艺传承至今,成为荔湾独特的文化标识。

三、人口新貌:烟火荔湾生机

截至 2022 年 12 月,荔湾区常住人口达 112.37 万人,这片土地始终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回溯过往,自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至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荔湾常住人口规模显著扩大,全区常住人口从 89.82 万人攀升至 123.83 万人,十年间共增加 34.01 万人,增长幅度高达 37.86%,年平均增长率达 3.26%,比 2000 -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速 0.76% 提升了 2.5 个百分点,年均增速高于全省的 1.91%,虽略低于全市的 3.93%,但依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人口性别构成方面,荔湾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63.5252 万人,占比 51.3%;女性人口为 60.3053 万人,占比 48.7%,性别比为 105.34,低于广东省的 113.08,高于全中国的 105.07,男女比例总体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从年龄构成来看,0 - 14 岁人口占 13.37%,共计 16.5607 万人;15 - 59 岁人口占 66.82%,达 82.7375 万人;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9.81%,有 24.5323 万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66%,为 16.9184 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 - 14 岁人口的比重提高 3.22 个百分点,少儿人口占比稳步提升;15 - 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8.25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 5.0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 3.17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

再看受教育程度,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15070 人上升为 24880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31159 人下降为 25897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2574 人下降为 27517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16022 人下降为 14716 人,人口素质提升成效斐然。

荔湾人口的增长与变化,得益于诸多因素。一方面,国家 “单独二孩”“全面两孩” 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区内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荔湾作为广州千年商都的发源地、中心城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城市核心区建设不断加速,“一带两区” 发展战略成效显著,白鹅潭中心商务区、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和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蓬勃发展,吸引大量企业入驻,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宜业指数持续攀升。加之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河涌实现长制久清,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扎根荔湾,为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的荔湾,正处于人口红利黄金期。尽管已跨入老龄化社会,但 0 - 14 岁人口占比的提升以及 15 -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稳定,使得常住人口总负担系数保持在 37.05%,低于全国的 45.9%,与全省的 37.8% 相近,这为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助力荔湾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四、景韵交融:漫步荔湾胜境

(一)陈家祠:岭南建筑瑰宝

陈家祠,又称 “陈氏书院”,乃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堪称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坐落于荔湾区中山七路。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建筑,耗时七载竣工,由广东各地陈氏宗族集资兴建,为合族祠典范,是陈氏子弟赴省城求学、经商的暂栖之所。

踏入陈家祠,古朴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建筑以 “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 布局,呈正方形,由 19 座建筑构成,庭院开阔宁静,通花屏门相隔,兼具岭南建筑与园林韵味,典型的岭南祠堂式风格。其装饰工艺更是巧夺天工,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民间工艺精华,被誉为 “民间建筑工艺博物馆”。木雕遍布屏门、梁架,题材广泛,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栩栩如生;砖雕精致细腻,多层雕技法展现复杂场景;石雕坚实厚重,门墩、抱鼓石雕刻精美;陶塑脊饰色彩艳丽,多为神话传说;灰塑立体感强,人物、山水呼之欲出;铜铁铸工艺精湛,为建筑添彩。穿梭其中,仿若置身艺术殿堂,每处细节皆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彰显岭南文化魅力。

(二)荔枝湾景区:古韵今风交织

荔枝湾景区,位于龙津路至多宝路一带,泮塘周边,由古荔枝湾与新荔枝湾构成。古荔枝湾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西汉陆贾在此驻留,河畔植荔枝,“荔枝湾” 由此得名。唐有园林名胜 “荔园”,南汉建昌华苑、华林园,极尽奢华。明代,“荔湾渔唱” 位列羊城八景。清末民初,泮塘富商聚居,修筑园林宅邸,荔枝湾声名远扬。

然而,20 世纪 40 年代后,荔枝湾历经沧桑,污染致荔枝难存,河道渐被填埋。直至 2010 年广州亚运会前夕,荔湾区斥巨资实施荔枝湾工程,复涌河道,重建仿古建筑,让其重焕生机。如今,荔枝湾景区水网交织,古桥横跨,梁家祠、仁威庙、文塔等古迹错落其间。游客可乘游船,赏沿岸亭台楼阁、绿树繁花,感受岭南水乡温婉;或漫步古街古巷,品西关美食,聆听粤剧,领略浓郁岭南风情。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荔枝湾被灯光勾勒得如梦如幻,仿若穿越回旧时广州。

(三)沙面岛:欧陆风情地标

沙面岛,地处珠江白鹅潭北岸,与六二三路隔沙基涌相望,是广州重要商埠,曾为英法租界。鸦片战争后,英法强占沙面,使其沦为 “国中之国”,直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才重回祖国怀抱。

沙面岛面积约 0.33 平方千米,却汇聚了 150 余座欧式建筑,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应有尽有,风格各异,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之地。漫步岛上,仿若置身欧洲小镇,街道两旁洋楼林立,古树参天,鲜花簇拥。海关馆舍、英国雪厂、露德圣母堂、汇丰银行等建筑,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广州近代沧桑变迁。如今,沙面岛是外事游览区与历史文物保护区,游客可欣赏欧式建筑,参观广东外事博物馆,了解广州对外交往历程,也可在咖啡馆、餐厅享受悠闲时光,感受古今交融魅力。

(四)上下九步行街:繁华市井画卷

上下九步行街,广州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地处荔湾区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街道全长约 1237 米,骑楼林立,连绵千米,极具岭南特色。骑楼源于南洋,为适应岭南气候与商业需求,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上层住人,下层经商,既遮阳挡雨,又拓展商业空间。漫步其间,抬头可见精美的山花、女儿墙、罗马柱,感受历史韵味与异国情调。

步行街汇聚众多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茶楼酒肆,是广式美食殿堂。清晨,老广们齐聚于此,点一壶香茗,品虾饺、叉烧包、肠粉等精致点心,开启悠闲一天;白天,街道熙熙攘攘,永安百货、广州服装店等老字号与潮流店铺琳琅满目,商品应有尽有;夜晚,华灯初上,霓虹闪烁,食肆飘出诱人香气,引得游客驻足品尝。这里不仅是购物天堂,更是岭南民俗风情展示窗口,粤剧、粤语讲古、舞狮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让游客沉浸于浓郁的岭南文化氛围之中。

五、舌尖荔湾:品味西关至味

(一)泮溪酒家:粤菜经典传承

泮溪酒家,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广州市西郊荔湾湖畔,与北园、南园并称为广州三大园林酒家,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此地曾是 1000 多年前南汉王刘长御花园 “昌华苑” 旧址,昔日 “白荷红荔、五秀飘香” 的荔枝湾美景令人陶醉。1947 年,李文伦在这片充满古韵的 “古之花坞” 上,创立一家洋溢乡野风情的小酒家,因临近泮溪而得名。1958 年,酒家转为国营,经市、区政府精心改建,著名园林建筑家莫伯治设计升级,时任市长朱光亲自督建,历时两年,一座规模宏大、独具岭南庭院风格的园林酒家惊艳亮相。

漫步泮溪酒家,迂回曲折的小径、曲亭幽榭、假山嶙峋、小桥流水交相辉映,20 多个亭台楼阁、酒舫廊座样式的餐厅错落有致,仿若人间仙境,一步一景,步移景易。作家老舍曾留下 “南北东西任去流,春寒就暖泮溪楼” 的佳句,郭沫若先生也在此挥毫写下 “盘中粒粒皆辛苦,槛外亭亭尽画图”,生动描绘出这里的美妙意境。

泮溪酒家不仅景致迷人,更是粤菜传承的重要阵地。它荟萃南北菜系精华,厨艺精湛,拥有一支实力超群的技术队伍,30 多位特级厨、点师、宴会设计师以及 100 多位一、二、三级厨、点、服务师每日精心烹制近千款特色美食,接待八方宾客。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泮溪酒家就创新推出 “八仙宴”“花仙宴”“西关风情宴”“象形点心宴” 等特色宴席,声名远扬。其八大名菜,如金龙化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牡丹鲜虾仁、瓦罐水鱼等,还有八大名点,像绿茵白兔饺、像生雪梨果等,更是出类拔萃,尽显粤菜魅力。如今,泮溪酒家依然坚守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招牌烧鹅,皮脆肉嫩,皮下脂肪少,酱汁调味恰到好处;糖醋松子鱼,色泽鲜艳,鲜嫩酥香,酸甜适口,造型精美,足见厨师刀工精湛;乳香炸芋虾,色泽金黄,表层稍硬却入口即酥,油香味浓,别具风味。还有八珍布袋豆腐、菜胆炖花胶筒、瑶柱蒸藕砵等特色菜肴,每一道都凝聚着厨师的心血,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成为中外宾客领略粤菜精髓的绝佳去处。

(二)宝华面店:汤面一绝

在美食云集的广州,宝华面店堪称老字号典范,坐落于荔湾区宝华路 117 号,是无数老广心中的 “汤面圣地”。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历经岁月沉淀,凭借地道风味与精湛工艺,在一众面食店中脱颖而出。

踏入店内,虽装修简约,却弥漫着浓郁的广州烟火气息。招牌猪手面,堪称一绝。猪手经精心处理,炖煮至酥烂入味,轻轻一咬,肉质轻松脱骨,口感软糯却不失嚼劲,满满的胶原蛋白令人满足。搭配的传统竹升面,更是独具匠心。遵循古老工艺,以鸭蛋和面,不加水,经反复压制,面条细如银丝,爽滑劲道,入口弹牙。汤头是宝华面店的灵魂所在,用大地鱼、猪骨、虾子等食材,慢火熬制数小时,浓郁醇厚,大地鱼的鲜香与猪骨的醇厚完美融合,每一口汤都饱含着丰富的层次感,再佐以自制酸萝卜,清爽解腻,让人欲罢不能。老客们到此,常点鲜虾云吞面、香菇云吞面、牛三星等招牌,每一碗都承载着老广的美食记忆,吸引着本地食客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只为品尝这一口正宗的广州味道。

(三)南信牛奶甜品专家:甜蜜西关滋味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 47 号的南信牛奶甜品专家,是一家拥有近 90 年历史的老字号,自 1934 年创立以来,便以精湛甜品技艺与独特风味,在广州甜品界独树一帜,承载着几代广州人的甜蜜记忆。

店内招牌双皮奶,堪称甜品中的经典之作。选用新鲜水牛奶,经巧妙加热、冷却,形成上下两层醇厚奶皮,中间是嫩滑如豆腐脑的奶冻,入口即化,奶香浓郁,甜而不腻,每一口都如同在舌尖上舞动的精灵,带来极致的味蕾享受。姜撞奶同样不容错过,当辛辣的姜汁与温热的牛奶激情碰撞,瞬间发生奇妙反应,牛奶迅速凝固,鲜嫩无比。品尝时,姜的辛辣与奶的醇香在口腔中交织,既刺激又舒缓,给人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味觉冲击,还兼具驱寒暖胃的养生功效。除了甜品,南信的鲜虾净云吞也备受赞誉。云吞皮薄如纸,近乎透明,内馅饱满,大颗鲜美的虾仁与嫩滑猪肉相得益彰,搭配鲜美的汤底,一口下去,虾肉的鲜甜、猪肉的醇厚与汤的鲜美完美融合,令人陶醉。还有杨枝甘露、凤凰奶糊、红豆沙、绿豆沙、芝麻糊等众多甜品,每一款都精心制作,各具风味,等待食客前来探索。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南信牛奶甜品专家总能用甜蜜滋味慰藉人心,成为人们休闲时光的绝佳伴侣,吸引着各方食客慕名而来,品味这份地道的西关风情。

六、荔湾新程:续写时代华章

荔湾,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在时代的浪潮中,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回首往昔,荔湾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从秦汉时期的萌芽初绽,到唐宋的繁荣发展,再到明清的沧桑变迁,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将岭南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如今,荔湾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诱人的美食风情以及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已然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一颗耀眼的明珠。漫步在荔湾街头,既能邂逅陈家祠、荔枝湾、沙面岛等古韵四溢的历史遗迹,感受岁月沉淀的魅力;又能置身于上下九步行街的繁华喧嚣,领略现代都市的活力。无论是品尝泮溪酒家的精致粤菜,还是享受南信牛奶甜品专家的甜蜜滋味,亦或是来一碗宝华面店的地道汤面,舌尖上的荔湾总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满足与惊喜。

展望未来,荔湾更是踌躇满志,砥砺前行。白鹅潭商务区的蓬勃发展,将使其成为广州未来的商业新高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国际化企业纷至沓来,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聚焦前沿科技,吸引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助力荔湾在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持续发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让古老的街巷、建筑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进一步彰显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荔湾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合古今,续写辉煌篇章。它将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迈向未来,吸引更多人走进荔湾、了解荔湾、爱上荔湾,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让荔湾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