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区简介

2024-12-30

一、引言

提及广州黄埔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景象,还是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化遗迹?亦或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黄埔区,这片位于广州市东部的神奇土地,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黄埔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黄埔区的历史渊源

(一)名称由来

“黄埔” 一词,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在 1581 年版的《苍梧总督军门志》地图中,广东省城 “芸塘巡司” 北面标记有 “黄埔烽”,这里的 “烽”,乃是古代边境报警的烽火台,或是指引航行的灯塔,其所处位置与今日黄埔区的地理位置高度契合,这便是 “黄埔” 一词较早的文字记载。到了 1720 年,两广总督杨琳的奏折里出现 “黄埔湾” 一词,让 “黄埔” 之名的地域指向更为明确。

另有一说,黄埔区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曾有一个河湾,河岸生长着诸多黄色的树木,此地被称作 “黄木湾”,而黄木湾的登岸头简称 “黄埗”,因当地口音中两字读音相同,久而久之,“黄埗” 就演变成了 “黄埔”。

还有一种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与海珠区的黄埔村相关。古时,黄埔村原名 “凤浦”,传说有凤凰飞临此地,栖息于村边江渚,当地人便将附近水陆分别命名为凤浦、凰洲,其后两名合一变为 “凰浦”,又因以讹传讹变为 “黄埔”。清朝时期,黄埔村外贸繁荣,大量外国人聚居于此,“凤”“洲” 两字汉语发音对他们来说过于拗口,便从两名中各取一字,组成 “凰浦”,加之村中黄姓族人颇多,“凰浦” 逐渐成了 “黄浦”,最终定格为 “黄埔”。晚清时,黄埔村赖以繁荣的黄埔古港因泥沙淤塞、航道萎缩,逐渐让位于隔江相望的长洲岛,“黄埔” 之名也随之迁移,长洲岛的黄埔军校及其所属的黄埔区,便都借用了这一闻名遐迩的名字。

(二)历史沿革

黄埔区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翻开先秦时期的篇章,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他们依水而居,渔猎耕种,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曙光。西晋泰始元年(公元前 265 年),扶胥地区的古斗(古兜)村,成为广州船只出洋启航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海上贸易的萌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新设南海郡,番禺作为南海郡属下的首县,并且是南海治所在地,黄埔区地域自然也在其管辖之下。南北朝大同元年(公元前 535 年),当地人董昙创建南海神庙,这座庙宇承载着人们对海神的敬仰,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标识,此后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黄埔区一直归番禺县管辖。

唐宋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黄埔地区的扶胥港(今黄埔港前身)愈发繁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各国商船云集,货物琳琅满目,香料、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此装卸交易,一派繁华景象。宋朝时,“扶胥浴日” 位列 “羊城八景” 之首,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诸多传世佳作。大诗人苏东坡贬惠州时途径广州,慕名游览南海神庙,观 “扶胥浴日”,感怀身世,挥笔写下《南海浴日亭》:“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诗中的 “黄湾”,便是指这一带,可见当时黄埔地区的声名远扬。

明清时期,尽管海禁政策时有施行,但黄埔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然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清乾隆皇帝确定 “一口通商” 国策后,广州成为清政府唯一的中外商贸区,黄埔港更是千帆竞发,万商云集。不过,这一时期也伴随着西方列强的觊觎与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黄埔牛山炮台成为重要战场,乌涌之战中,600 余名清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抗击英军,虽最终壮烈牺牲,却展现出顽强的民族气节。战后签订的《黄埔条约》,更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历史伤痛。

近现代以来,黄埔区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于 1924 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孙中山先生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们怀揣着报国之志,在军校中苦练军事本领,接受革命思想熏陶,为日后的革命斗争储备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中国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黄埔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951 年,黄埔正式划归广州市管辖,结束了长期隶属于番禺县的历史,同年 12 月开始筹建黄埔区,1953 年 1 月,黄埔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此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黄埔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工业、农业等各项事业。1984 年,在黄埔的珠江与东江交汇处划出 9.6 平方千米建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犹如一颗改革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为广东省、广州市的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直至 2014 年 1 月,黄埔区与萝岗区合并,成立了新的黄埔区,整合资源优势,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三、黄埔区的人口概况

(一)人口规模

截至 2023 年末,黄埔区常住人口达 122.21 万人,在广州市各区中位居前列。与过往数据对比,近年来黄埔区人口呈稳步增长态势,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常住人口为 126.44 万人,相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83.16 万人,十年间增加 43.28 万人,增长 52.05%,年平均增长率为 4.2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这一增长势头背后,是黄埔区强劲的经济发展引擎。区内产业蓬勃发展,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工厂落地扎根,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着周边乃至全国各地人才纷至沓来。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例,其作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吸引了诸如龙湖、万科等知名开发商进驻,引得大量人口流入定居。

(二)人口结构与分布

  1. 年龄结构:黄埔区常住人口中,0 - 14 岁人口占 15.4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1.57 个百分点;15 - 59 岁人口占 76.1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1.43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8.4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 3 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通用标准,黄埔区尚未进入老龄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及后备力量充足,人口红利持续释放。这得益于其充满活力的产业布局,年轻人就业机会丰富,愿意在此拼搏扎根,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 性别结构:全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23.90,男性人口明显多于女性,且比全市高 11.92 个百分点。分街镇来看,永和街、红山街、萝岗街等制造业重镇性别比相对较高,像永和街高达 139.48,这些区域工厂林立,男性劳动人口聚集;而黄埔街、文冲街等地性别比相对较低,如黄埔街为 103.61,生活氛围更偏向居住功能,人口结构相对均衡。

  1. 城乡分布:黄埔区下辖 16 个街道和 1 个镇,人口分布并不均匀。云埔街道常住人口最多,达到 208636 人,这里产业园区密集,企业众多,吸引大量就业人口居住;而九佛街道常住人口最少,仅 21342 人,该区域多为山地、农田等生态用地,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承载人口有限。总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街道人口密集,产业集聚地人口集聚,偏远镇、生态保护区人口稀疏的分布格局。

四、黄埔区的旅游胜地

(一)古韵风华:历史文化景点

  1. 南海神庙:作为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祭祀海神的场所,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 594 年),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3 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其他建筑则以 5 座主建筑为核心,呈左右对称分布,整体建筑风格恢宏壮观古朴,彰显明代建筑特色。庙内还保有大量古碑刻、码头遗址、牌坊和古树名木等。这里每年举办的广州地区最古老的民间庙会活动 —— 波罗诞庙会,更是热闹非凡。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古印度)使者达奚前来朝贡,在庙中种下波罗树种子,因沉醉美景误了归船,最终立化于此,人们为纪念他,将南海神庙称作波罗庙,南海神的生日也被叫做 “波罗诞”。“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 这句俗语,足见波罗诞庙会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届时,庙内人潮涌动,各种民俗表演、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游客可亲身感受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1.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路 170 号大院,1924 年 6 月 16 日,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此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军校原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虽历经三易校址、五改校名,但其黄埔岛的旧址早已深入人心,“黄埔军校” 的通称广为流传。这里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许多师生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如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军校旧址的主要遗迹有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等。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当年莘莘学子的激昂口号,看到他们苦练军事本领的身影,深刻体会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热血激情。如今,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常设有 “黄埔军校史迹展”“寻梦黄埔岛” 和 “铁血东征” 展览,通过呈现多种珍贵史料,生动还原这所著名军校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1. 辛亥革命纪念馆: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建,场馆以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史料以及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现了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革命前夕的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到仁人志士们奋起抗争、探索救国之路,再到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每一个重要节点都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复原等形式鲜活呈现。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手迹、用过的物品,感受他们为民族复兴不惜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深刻领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铭记那段风云激荡、改写中国命运的岁月。

(二)自然馈赠:自然风光景点

  1. 龙头山森林公园: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因山间清溪蜿蜒如飞龙起舞而得名。公园总面积 5028 亩,林业用地面积 3907 亩,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 75%,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达 1000 - 5000 个,是城市中的天然氧吧。园内有山峰十余座,最高峰海拔 198.8 米,四周平野辽阔,使得龙头山显得雄伟高峻,气势非凡。山间多条登山径蜿蜒曲折,沿途风景各异,有的路段怪石嶙峋,斑纹状的花岗岩石块奇形怪状,传说为张果老赶羊到南方时,仙羊拉屎洒落所变;有的路段溪水潺潺,山涧清泉常流、经年不断,药源植物丰富,雀蝶纷飞。山顶的 “迎旭亭” 是绝佳观景处,可远眺黄埔大桥和珠江,将壮丽山河尽收眼底。此外,公园内还有建于明代的龙古庙,虽历经日军侵华、文革等劫难,古迹尚存,为这片自然风光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

  1. 天鹿湖森林公园:地处广州市黄埔区东北部,规划经营面积 880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90% 以上,是一个以次生林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公园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形优美,给人以奇峰怪石、悬崖叠嶂之感。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植物群落颇具特色,拥有华南地区罕见的禾雀花群落,每年 3 - 4 月,禾雀花盛开,一串串花朵宛如禾雀栖息枝头,栩栩如生,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照。山间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名为天鹿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为山林增添了灵动之美。沿着登山步道前行,呼吸着清新空气,聆听鸟儿欢歌,欣赏自然风光,让人仿若置身世外桃源,忘却尘世喧嚣,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1. 丹水坑风景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占地面积 1500 亩,自然景色优雅,灵气万千。景区内有佛迹洞、佛鼓鸣石、丹水仙源、丹水龙泉、杨四将军庙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佛迹洞相传为达摩祖师遗迹,洞内有达摩祖师留下的脚印等痕迹,神秘莫测,引发人们对禅宗文化的无限遐想。佛鼓鸣石则是一块神奇的石头,敲击之下,声音仿若洪钟,响彻山谷,令人称奇。丹水仙源处,清泉潺潺涌出,水质甘甜,终年不绝,传说饮此泉水可祛病延年。杨四将军庙供奉着民间治水英雄杨四将军,香火鼎盛,寄托着当地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整个风景区集宗教文化、自然景观、休闲度假于一体,游客在此既能感受自然山水之美,又能领略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放松身心,收获心灵的慰藉。

(三)民俗风情:特色民俗景点

  1. 横沙书香街:在广州黄埔区的繁华市井里,隐藏着一条古韵悠悠的老街 —— 横沙书香街。这条街长约 230 米,占地约 7 万平方米,现存 52 间家塾、书舍和祠堂,大部分建筑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于 1999 年 7 月被列为广州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又被广州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横沙书香街的命名,源自横沙罗氏、朱氏先祖重视教书育人,罗氏先祖罗贵是南雄府岁贡生,朱氏先祖朱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四代玄孙,朱熹曾在此定居讲学。受此熏陶,横沙人崇尚读书,书香街内开设多间家塾、书舍,如日新家塾、敬德家塾、锦江家塾等,古街两侧建筑大多留存完好,风格迥异,漫步其中,阵阵古朴之风扑面而来,处处可见当年办学的痕迹。如今,这些古建筑有的被改建为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粤乐社等,继续传承尊师重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文化。每年农历正月廿四举行的 “横沙会”,是村里自清朝起传承了 300 多年的传统节日,仅次于春节,这一天,全村老幼以及同宗的兄弟村、海内外乡亲欢聚一堂,摆酒席、吃围餐、唱大戏,近年来逐渐演变成海内外乡亲共叙乡情、共谋发展的书香文化节,展示了横沙村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吸引着众多街坊踊跃参加。

  1. 南岗海鲜发源地:2005 年 “南岗品海”(南岗海鲜发源地)与其他景点一同被评为 “黄埔八景”。南岗地处珠江及东江的入海口,属咸淡水交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出产的海鲜肥美鲜甜,香滑爽口。江边一排百年古榕,郁郁葱葱,人们在这里观赏江景海色,品尝美味海鲜,体味浓厚的岭南市井文化和美食文化。闻名遐迩的南岗美食一条街,吸引着广州周边地区几十公里外的食客慕名而来,并由此造就了粤派美食著名品牌 “南岗海鲜”。这里的海鲜餐厅鳞次栉比,现捞的海产品由餐厅代为加工,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活蹦乱跳的生鲜便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除了常规海鲜菜品,每年 9 月至次年 3 月,还有独属黄埔的秋冬限定美食 —— 南岗鱼锅,以清水为锅底,加葱姜去腥,鲮鱼的鱼旦、鱼滑、鱼包、鱼泡等多种部位各有吃法,一条鲮鱼能吃出几十种花样,让人挑花眼、吃饱肚,尽享吃鱼的精致细腻。

  1. 茅岗鹤林:茅岗鹤林位于黄埔区大沙镇茅岗村,是广州著名的生态景观之一。这里是数千只白鹤、灰鹤等多种鹤类的栖息地,每年秋冬季节,大批鹤鸟从北方迁徙而来,在此栖息、觅食、繁衍,场面蔚为壮观。鹤林周边是大片的农田、湿地和鱼塘,生态环境原始自然,为鹤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当地村民对鹤鸟爱护有加,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清晨和傍晚时分,阳光洒在鹤林,鹤鸟翱翔天际,身姿优雅,与田园风光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拍摄,感受大自然的灵动与生机,领略生态之美。

五、黄埔区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名菜

  1. 深井烧鹅:作为广东烧鹅的代表,深井烧鹅起源于广州黄埔的深井村。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脱颖而出,选用肥瘦适中、生长周期在 90 天左右的清远黑棕鹅,经宰杀、填料、缝针、打气、烫皮、过冷、挂钩、上皮水、风干、烤制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烧制时,使用荔枝木炭在地下的瓦缸中烧烤,这种传统方法能让烧鹅受热均匀,皮脆肉香,并带有独特的荔枝香气。刚出炉的深井烧鹅,色泽金红,鹅皮烧得脆香,似是一咬即破;皮下那层薄薄的鹅油甘香油润,肥而不腻;鹅油下的鹅肉肌理清晰,肉质结实甚有鹅味,连骨头也很入味,搭配上特制的酸梅酱,酸甜的味道恰到好处地解了鹅肉的油腻,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深井烧鹅已成为知名品牌,还计划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姚林轩是黄埔深井村内的知名老店,开张已有 16 年,店内的烧鹅表皮酥松、肉质可口,引得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品尝打卡;十里华庭金谷酒家则是开在深井地铁站旁的宝藏国风中餐厅,在传统岭南大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留存岭南文化的百年风采及建筑特色,食客在此既能品尝美食,又可拍照打卡。

  1. 黄埔蛋:这是一款价廉物美的传统名菜,但凡吃过的人,总会对它的鲜嫩、香滑、油润留下深刻印象。关于 “黄埔蛋” 的出现有许多传说,一说是很久以前,黄埔一带还是滩涂时,船民家中突来客人,来不及买菜,便用仅剩的鸡蛋应急烹制成这道特别的炒蛋;还有一说与黄埔军校有关,军校学生思乡情切,厨师为安抚他们,创作出这道类似家乡炒蛋的菜肴。乍看,“黄埔蛋” 如同一匹金澄澄的黄布(“黄埔” 的谐音),以嫩、滑、甘、香著称,光看就令人眼馋。品尝时,浓浓的蛋香味袅袅萦绕,嫩滑香浓入口即化,感受奇妙无比,它承载着黄埔的历史记忆,成为当地餐桌上的经典。

  1. 金龟烩珍宝:在黄埔区菜的历史上,“金龟烩珍宝” 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还有个更具本土气息的名字 —— 长洲金瓜扣河鳖。长洲岛地势平坦肥沃,盛产南瓜,河涌交错,常有野生大水鱼,这道菜便是以当地的南瓜和甲鱼入菜。厨师将南瓜雕刻成龙龟形状,扣在焖煮好的甲鱼之上,造型逼真,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其美味的关键在于选料,“南瓜要够‘老身’,甲鱼以野生的最佳”,吃的时候,用筷子压碎南瓜,和甲鱼拌在一起,南瓜的香甜与甲鱼的鲜美相互交融,口感醇厚,令人陶醉。这道菜不仅极具浓郁的黄埔区特色,还因其吉祥的寓意,成为黄埔当地喜宴的首选,在 2006 年 7 月哥德堡号仿古船访问广州时,广州市政府接待瑞典国王和王后一行的百桌晚宴上,金龟烩珍宝便列于菜谱中,赢得了贵宾们的赞赏。

(二)特色小吃

  1. 南岗鱼包 / 鱼蛋:南岗鱼包 / 鱼蛋是南岗地区及周边的特色美食,制作工艺精湛,独具风味。鱼包由鲮鱼肉制成 “鱼皮”,师傅先将鲮鱼去鳞、去脊骨后起肉,把鱼片碎料加冬菇、瘦猪肉、鲜虾、腊肠等捣拌成馅,再将起出来的鱼肉捣烂,摔成胶状,压薄块包馅,置锅中用汤煮熟。成品外形如同云吞且带有独特的 “尾巴”,吃起来清爽肉滑,味鲜可口。南岗鱼蛋则是将鲮鱼肉从鱼骨头处刮出来,加盐水慢慢搅拌到起胶,挤成鸡子状放到水中,再用 100 度以下的水温慢慢浸熟,从打鱼肉到挤鱼蛋整个过程全人手制作,这样做出来的鱼蛋洁白爽滑,有 “弹牙” 的质感。黄埔华苑酒家将南岗鱼蛋与丹水坑菜心两者结合,取名 “华苑白皇子”,在 2005 年参加 “广州美食节” 并获奖,这道菜以洁白如雪的色泽,十足 “鸡腰” 的造型,爽滑 “弹牙” 的质感,过齿难忘的鲜味,打响南岗特色风味的品牌;章记正宗南岗鱼蛋火锅是黄埔老字号美食店铺,店里的鱼蛋火锅通常使用清水作为锅底,突出鱼肉的原汁原味,食客搭配蒜蓉、姜蓉、香油等酱料,便能享受到鲮鱼的鲜美,该店坚持使用秋季至春季期间最为肥美的鲮鱼,因此每年的营业时间有限,错过便需等来年。

  1. 萝岗糯米糍:萝岗地区特产的糯米糍香甜软糯,是当地的传统小吃。它选用优质糯米,经浸泡、磨浆、蒸煮等多道工序制成。蒸熟后的糯米糍,外皮软糯 Q 弹,仿佛云朵般轻盈,入口即化;内馅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豆沙馅、芝麻馅等,甜而不腻,香气四溢。尤其是在荔枝成熟的季节,还会有以新鲜荔枝肉为馅的糯米糍,咬上一口,满满的荔枝清甜在口中散开,果香与米香完美融合,让人欲罢不能,成为游客来黄埔必尝的特色点心之一。

  1. 鹅汤糍:在黄埔新龙镇麦村村,这道 “鹅汤糍” 闻名遐迩。麦村从明代起成为客家迁徙地,保有独特的客家风情文化,客家人过春节有吃鹅、吃糯米糕的习俗,“鹅汤糍” 便由此而来。其制作并不复杂,将糯米粉做成简易长糍粑,放入煮沸的鹅汤内,鹅汤全靠肥美的老鹅 “吊” 出高汤,鹅肉切成大块,鹅血切成小块,两者混煮,自得天然美味,再搭配上咸鹅肉、鹅血、芹菜蒜苗等,无需放味精,一碗热气腾腾的鹅汤糍就出锅了。“鹅汤糍” 的 “糍” 软糯鲜甜,吸收了鹅汤的醇厚鲜美,光是一口汤就鲜掉眉毛,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承载着客家的传统习俗与团圆寓意,是客家人团年饭的一道主食。田园火车餐厅为传承本土粤菜打造,保留火车内原有的氛围感,营造独特就餐环境;新芳餐馆作为麦村农家乐,位于石牙顶天池旁,下山即达,位置便利,两家店的鹅汤糍都值得一试。

(三)美食打卡地

  1. 姚林轩: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丰收新街 60 号,是黄埔深井村内的知名老店,开张已有 16 年。这里的招牌深井烧鹅堪称一绝,店内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选用上等食材,烧鹅表皮酥松、色泽金红,咬上一口,“咔嚓” 作响,皮下鹅油甘香油润,鹅肉肉质可口、鲜嫩多汁,搭配特制酸梅酱,解腻又提味,引得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来品尝打卡,人均消费 83 元左右,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的好去处。

  1. 黄埔华苑酒家: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道黄埔东路 2868 号,是广州知名的粤菜餐厅。店内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菜品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粤菜,还将南岗鱼蛋与丹水坑菜心巧妙结合,推出获奖菜品 “华苑白皇子”,以独特的口感和精美的造型,打响了南岗特色风味的品牌,深受食客喜爱,是商务宴请、亲友聚餐的理想之选。

  1. 田园火车餐厅:地处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麦村村怡新路 122 号,餐厅独具特色,保留火车内原有的氛围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美食之旅的列车中。这里的招牌鹅汤糍,遵循传统客家做法,用鲜美的鹅汤煮出软糯的糍粑,搭配咸香的鹅肉、鹅血,滋味醇厚,为传承本土粤菜文化提供了独特的体验空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感受别样的美食风情。

六、结语

黄埔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它宛如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帧都饱含风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到近现代革命的摇篮,黄埔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它正凭借着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生活。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自然风光追求者,还是美食探险家,黄埔区都能满足你的期待,给予你一场难忘的体验之旅。相信在未来,黄埔区将继续绽放光芒,创造更多的精彩,等待着你亲身去感受它的独特风情。